縣城有城墻,農家小院有院墻,要說一個村莊設有圍墻就聞所未聞了,而石佛鄉就有這么個村莊,古時候村莊四周筑有圍墻,這個村莊叫西垣。垣,墻也,村莊的名稱就透露了其有圍墻的信息。
西垣原是石佛鄉的一個行政村,2008年4月與金村、公平村合并為西金源村。
西垣主姓蔣,自然村內1480人口中蔣姓有650多人。該村因村莊四周曾筑有圍墻,也被稱為店垣蔣、西垣蔣。西垣東有長歌尖,西有豸屏峰,南有杜峰,北有天仙巖。山嵐風光好,西垣處形勝之地。
75歲的蔣煥文老人少時因家境貧困,初中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務農了。他平時喜歡歷史,還寫得一手好字,是村里的“秀才”。蔣煥文介紹,宋高宗南渡,任宣議郎的蔣伍泰隨之至揚州,朝廷定都臨安(今杭州)后即駐臨安,50多歲時定居于西垣,為西垣蔣氏的始祖。蔣家重學明禮,耕讀傳家,宋代就有蔣伍泰、蔣之才、蔣袞、蔣俊等4位進士,清朝又有進士蔣泰卿等。生于清乾隆丙戍年(1766年)的蔣世琮,3歲時父親病故,其母親包氏才27歲。為培養兒子成才,包氏含辛茹苦,上山砍柴、下田種地,也未曾改嫁。蔣世琮刻苦學習,不負母親期望,后來考取了功名,官至金華府教諭。包氏守節育子,被上報朝廷,乾隆皇帝下旨予以褒獎,授予“金石同貞”“松筠比操”二塊匾額,并賜予四川蘇鐵一棵。這對西垣蔣氏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榮耀,蔣氏族人建起了節孝坊、節孝祠。
節孝祠又稱八字廳、蔣氏宗祠,由臺門、照壁和正屋三部分組成,臺門單開間,八字開門,水磨清水磚貼面,磚雕斗拱出跳;照壁呈“凸”字形,迄今猶存16幅彩繪壁畫殘片;正屋坐西朝東,面積460平方米,四進五開間,由前廳、主廳、后樓等四進組成;門樓磚雕牌樓式結構,匾額豎立,上書“欽褒節孝”四字;正門室外地坪嵌方形浮雕梅花鹿石雕。該建筑為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磚雕門樓裝飾華美,正屋用材粗大,布局對稱,營造嚴謹。2011年1月,西垣蔣氏宗祠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宗祠一進天井內的四川蘇鐵已有318年的樹齡,據說是省內樹齡最長的一棵,10多年前主干被積雪壓斷,之后又抽生出新枝。宗祠一直未見蜘蛛網,而明月當空的夜晚,四川蘇鐵下卻不見有影子,令村民們甚覺怪異。
西垣南面有條黃堂溪,自西向東而流,溪上架有中碓橋、文昌橋等多座小橋,其中村最東面的黃堂橋很為村民們看重。黃堂橋是一座一墩二孔的石拱橋,長10米、寬2米多,建于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如今粗壯茂密的爬墻虎布滿橋墩,據說當年岳飛抗金和回京師曾多次在這座橋往返。另有一座東橋,又稱西垣大橋,始建于明代初期,造型奇特,堅固結實,2006年4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西垣村莊,狹長的村巷,斑駁的老墻,青磚黛瓦,雕梁畫棟,不時可見,還有3座民居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時村中還有“梅花書屋”“東橋月朗”“花塢藏春”等十大景點,歲月滄桑,如今大多景點已無跡可尋。村中有兩棵古樟,樹齡已達326年,并排而立,枝繁葉茂,村民將其中一棵樹干略顯圓凸的稱為“樟樹娘娘”,另一棵樹干挺直的則為“樟樹公公”。
村莊東南方向有一口被稱作店塘的水塘,水面面積有30多畝。據蔣煥文說,這口水塘西側曾有一條驛道,是宋代京城通往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的要道。驛道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其上約2公里處有熙寧驛站,驛站周邊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商賈云集,形成了一個商貿集市,主要經營珠寶古董、瓷器、刻板、造紙印刷、飲食、旅館等。
成語“黃龍痛飲”便出自西垣店塘。傳說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路過熙寧驛時,與在熙寧驛附近經商的老兵們相聚。當老兵們得知岳飛打算領兵直掏金朝黃龍府時,異常興奮。岳飛與老兵們在店塘劃船賞荷、開懷痛飲。不過不久岳飛便被以“莫須有”罪名遭陷害含冤致死,這也是他最后一次經過西垣了。為紀念岳飛,當地民眾集資修建了一條用條磚鋪成人字形的道路,稱之為“岳飛路”。20多年前,村民在清理水塘時發現很多陶制酒瓶,酒瓶高約20幾公分,橢圓形,上粗下細,瓶口稍大,做工看似比較粗糙,但在當時一些村民如獲至寶,紛紛把酒瓶撿回家去,蔣煥文老人也撿到幾只破了的酒瓶。村民們說,這些酒瓶就是當年岳飛駐兵熙寧驛站時留下的。明代以來,水路運輸興起,作為交通樞紐的驛道隨之行人稀少,熙寧驛商貿集市逐漸衰退。
“西垣以山川體勢名之也,平疇方曠工,環立峰嵐,儼然如繚以藩垣,中建文閣,而族居偏于西,故曰西垣。西垣當通衢孔道,昔宋武穆王靖邊下臨安所經之地也?!边@段載于《三徑蔣氏宗譜》的文字說明了“西垣”村名的來歷。但蔣煥文老人說,古時西垣村莊四周都建有圍墻,并設有東、南、西、北四個大門,分別稱作樓下廳門、大溪垣門、葫蘆閣門、后昌門,圍墻建于何時已不可考。西垣地處交通要沖,建圍墻當是為村莊安全之故。西垣村莊四周建圍墻之說并非空穴來風,村莊南面20多年前還遺存有一段古圍墻,因年久失修,為防倒塌傷人而被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