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圩位于龍游石窟南面的江心洲上游約四五百米處。民國時期,龍游石窟段的衢江水面狹小,茶圩與衢江北岸的陸地相連,南邊則與衢江、靈山江交會的驛前隔江相望。茶圩、驛前各有埠頭,一座由十幾條木船捆綁而成的浮橋是茶圩通往驛前的唯一紐帶。茶圩還是龍游北鄉民眾通往縣城的 “跳板”,北鄉人進城先經過橫跨在后周塔石溪上的靖端橋,這是一座長約30米、寬四五米的石拱橋;過了靖端橋到茶圩,再經驛前、新橋頭進入縣城。特殊的地理環境使茶圩成為了一個商品貿易集散地,龍游生產的木材、大米、紙制品等經這里運出,而龍游民眾日常需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又從外地運到此處交易。由于當時貨物運輸以水運為主,龍游縣城商家的商品大多由挑夫從驛前、茶圩碼頭挑來,人工費用增加,因此茶圩的物品價格比縣城便宜,也因此人們喜歡在茶圩購買物品,茶圩的人氣比縣城更旺。

茶圩有200多戶人家,以外地來此經商的為主,也居住著一些漁民、菜農和以賣苦力為生的挑夫。茶圩東南面的江邊還有一座禹王廟,每年農歷三月廿六日禹王廟舉辦廟會,那就更熱鬧了:連續演戲七八天,人們看戲、購物熙熙攘攘。茶圩的房屋大多坐東朝西,店鋪集中分布在一條南北向長六七十米、寬三米多的街道兩旁。街道分作前街、后街,前街靠南,有飲食店、茶店、布店、藥店、鹽店、醬坊等;后街靠北,有米行、百貨店、豆腐店、煙店、打鐵店等,前街、后街交接地段生意最為紅火。
王珍珠的爺爺是從臺州黃巖來到茶圩的,先是在一家販“烏煙”的店鋪做學徒。所謂“烏煙”,即是鴉片煙,是毒品。成家后,王珍珠的爺爺自己在后街開了一間小店,主要經營祭祀用品,比如香、紙、錫箔之類,由于講誠信、重質量,生意漸漸地做大。到王珍珠的父親王海珊接手時,已是一家規模較大的雜貨店了,取店名為王乾康店,經營的物品除了鹽、米,還有日用的生產生活用品如鋤頭、畚箕、布匹以及水果、糕點等食品,是家幾乎應有盡有的雜貨店。

王家家教甚嚴,家風傳統。王珍珠老人說,在她十二三歲時,父母就不準她隨便出門了,所以連前街開了些什么店,她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在她家店的隔壁是汪益祿開的怡泰米行,這是當時茶圩最大的一戶商家。因北鄉盛產糧食,北鄉的農民將大米挑到茶圩賣給米行,然后在茶圩又購回自己所需的生產生活用品,大米成為茶圩交易最大的商品。
王海珊長得又高又帥,曾做過保長。他當保長時曾遭遇過一次險情。一天晚上,王海珊正在店內做賬,一名自稱是部隊上的人來到王乾康店,要求王海珊為部隊提供糧食。王海珊見來者不像軍人,而且他也沒接到縣里的有關通知,便假稱保長不在。那來人說:你不就是保長嗎?便說便揮舞著手中的手槍,強行闖進屋內。屋內的王珍珠見狀,連忙叫上母親和一位叔叔從樓上爬上屋頂,欲到另一家店打電話報警,不幸的是這位叔叔從天井摔下,當場口吐鮮血,不治身亡,年僅26歲。后查明,那個來訛糧的人是龍游火車站的一名路警,經常行打劫之事,如同土匪。這個假冒軍人的人后來在別處行騙時被抓獲法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