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門源村
為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下轄行政村
又名杏花村、葉家村
村民為防盜匪
在村口筑一道城墻
東、西、中各開一道山門
山門之下一溪碧水涓涓流過
“三門源”名字也由此而來
▲
三門源村全景 周毅/攝
三門源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個千年古村。2008年10月,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8年12月,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委員會評為浙江省休閑旅游示范村。2019年12月,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
三門源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龍游縣北部,距縣城28公里。地處低山丘陵地段,北倚千里崗山脈余脈,與建德市上馬鄉交界,南接金衢盆地,西與衢州市衢江區峽川鎮毗鄰。2020年3月,戶籍人口為1386人,常住人口為956人。村集體年收入為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5200元。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蔬果等經濟作物。地處山區,林業比重較大,以種植竹、杉、柑橘為多。
北宋宣和二年(1120),翁氏從壽昌遷入?!跋檀玖辏?270)葉氏始遷之祖石林五世孫文彬公,從括蒼采居三門源之黃里塢,至其孫改卜,乃得今地居之?!保ㄒ姟度~氏家譜》)“翁氏聚族于此,傳世數十,與葉氏相錯連居,僅隔流泉,如朱陳之一村而結好也”(見《翁氏族譜》)。三門源傳統村落現存明清古建筑約60幢,其中明清建筑占多數,還有少量民國建筑。以徽派建筑為主,外觀以高大粉墻圍護,馬頭墻層層疊澀,墻線精巧有致,白墻黑瓦,錯落大方。古橋、古堰、古溪、古井、古樹等與古建筑共同帶來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2012年6月,三門源古民居營造技藝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門源村現存村落格局和建筑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風格,葉氏民居尤為精致。該民居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村內富商葉慶榮所建。整座建筑傍山建造,坐東朝西,面積五千平方米;主體建筑五幢,后燒毀二幢,現存“芝蘭入座”“荊花永茂”“環堵生春”三幢及花園、池塘等,共830平方米?!爸ヌm入室”占地394.7平方米,呈“三進兩明堂”格局。牛腳透雕以“夫妻之諧”“父子之樂”“母子之情”“母女之歡”內容人物布局,怡情于山水、亭臺、榭廊之間,呈現出一幅幅生態和諧,生活和美的圖畫。其余兩幢均為“三間兩搭廂”布局式樣。相互之間各有甬道通連,又配以庭院、花園及一些附屬用房,構成一個既自立門戶又互相呼應的建筑群。1997年8月,三門源葉氏民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磚雕 黃國平/攝
三門源葉氏民居建筑群門樓以磚雕砌成,是至今在江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磚雕門樓,有柱、額枋、斗栱、垂蓮、掛落等仿木構件制作工藝,亭臺樓閣,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均是精雕細刻。構圖有山水圖、“漁、樵、耕、讀”人物、“蝠(福)、鹿(祿)、桃(壽)、鵲(喜)”、八洞神仙、琴棋書畫及博古圖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鑲嵌的23塊婺劇戲曲磚雕,每塊長56厘米、寬26厘米,分別橫排于門樓的額枋上望柱間,有《打金枝》《長坂坡》《趙顏求壽》《三氣周瑜》《馬超追曹》《耕歷山》《四平山》等23出戲,每出戲曲人物采用漫畫式抽象制作,形象結構明練,古樸傳神,手法精細,栩栩如生,被譽為“中華之一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不僅開創了戲曲磚雕門樓的先河,也為后來的民間戲曲磚雕工藝樹立了典范,更為研究地方婺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是我國古代地方戲曲保存完好的活“化石”。
三門源村擁有以葉氏民居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也非常豐富。背靠以飯甑山為代表的群山,地質構成多樣,地貌景觀豐富。飯甑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質景觀,海拔最低處125米,最高峰白佛尖海拔726米。山峰突兀如擎天一柱,氣勢雄偉,酷似一尊巨大的石佛,古人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描述,峰頂云霧繚裊似炊煙。山頂有錐形火山口,形似一個碩大的飯甑,古稱“倚空尖”。據科學考證,此為4000多萬年前火山噴發后留下的“火山頸”,是全國目前僅存的兩處火山頸之一。
村后北面峰巒疊嶂,為千里崗山脈的余脈,奇峰異石,雄奇壯觀,山谷溪澗坡陡流急,溪水落之為瀑,聚之為潭,流之為溪,其中白佛巖瀑布高達70余米,飛流直下,氣勢雄偉,景觀奇特。周圍景點眾多,有惟妙惟肖的象鼻山、臥獅山、伏虎山、青龍山,更有讓人充滿遐想的地名:黃巢坪、七十二灶、石樓梯、里古井、天湖、白佛巖、牛頭山、石塔柜、十八羅漢山、花塢、完顏塢、石媳婦、石船,可以說蜿蜒起伏的青山是迷人的神話寫成的,清澈流淌的碧水是優美的詩文裝點的,自然和人文的絢麗,深深籠罩這一個古老的村莊。在這一切美麗的背后,是先民勤勞的汗水匯聚和創造,綿延形成了三門源村翁葉兩姓共建家園的美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