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生的汪偉波
是小南海鎮團石村人
2020年,事業有成的他
積極響應返鄉創業的號召
毅然回鄉另辟“戰場”
帶動父老鄉親踏上了產業振興
共同富裕之路
人勤春來早,乘著和煦溫暖的春風,沿著美麗的沿江公路一路前行,在團石村另一頭的水果番茄種植基地里,幾十畝大棚的覆膜在陽光照耀下,映在山地里格外亮眼。
“喔喔喔——”隨著遠處一聲雞鳴,沉睡的村莊開始蘇醒,田園里也漸漸熱鬧起來……走進種植大棚,一壟壟竹架整齊排列,藤蔓順勢而上,一顆顆個大飽滿的番茄垂掛在枝頭上,汪偉波正帶著勤勞的村民采收成熟的番茄,不一會兒功夫就裝滿了一個個竹筐。
“我就喜歡農村、喜歡農業、喜歡家的味道、喜歡這種安靜的生活?!闭f起自己回鄉的初心,眼前這個瘦瘦高高、皮膚黝黑的青年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2007年,汪偉波從鄭州輕工業大學畢業,和許多年輕人一樣,選擇了留在城市發展。期間,他在江蘇省連云港從事海關工作,也去過山西省做過煤炭生意,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經驗。
2010年,汪偉波的孩子出生,為了能讓家人有更多的團聚時間,他帶著妻子和孩子來到了杭州,和父母一起在蕭山區益農鎮開始了蔬菜大棚種植。規?;N植芹菜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在杭州、寧波等地建立了穩定客戶群,每年有可觀的收入。
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滿。他卻突然作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回到團石村,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我在外面也待了十幾年,現在爸媽年紀大了,也想回家了?!蓖魝ゲㄕf,“那時候,杭州的鄉賢會也在動員大家回鄉創業,我就希望能把自己在杭州那邊的種植經驗、技術和產品帶回來,為家鄉的農業發展出一份力?!?/span>
2020年,寧波市鎮海區和龍游縣在團石村共建兩地山海協作鄉村振興示范點,實施了水果番茄種植援建項目,這與王偉波利用專業特長發展特色農業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小南海鎮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他成了基地負責人。
“壓力還是很大的!因為我們這邊的土壤和寧波的不一樣,酸性偏高,所以這片黃土地能不能種出番茄,當時誰都不敢保證?!蓖魝ゲㄐχf。
2020年9月大棚搭建完成,10月第一批番茄苗開始試種植,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成熟了,雖說果子是種出來了,但口感卻不如人意。
盡管汪偉波有過幾年蔬菜大棚種植的經驗,種植番茄還是讓他犯了難。
為了學好水果番茄的栽培技術,他經常向鎮海方面取經,還專門請鎮海的專家來龍游地里現場指導。隔幾天澆一次水、發苗后枝葉怎么修剪、根系在各階段要施什么肥料......每個細致的步驟和種植要點,他都跟著專家邊學習邊摸索。“當時,我向大家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把這個番茄種出來,把它培育好!”
在摸索種植的那段日子里,汪偉波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大棚里。2021年的冬季,浙江出現幾次寒潮天氣,為了不讓番茄受凍,他一個人到大棚里燒煤炭為番茄防寒取暖,有次甚至差點一氧化碳中毒暈倒?!澳悄晔芎庇绊?,寧波那邊接連損失了十多畝番茄苗,我們大棚算少的,只有100來株?!蓖魝ゲ☉c幸地說。
連續試驗種植了兩批都不算成功,直到2021年12月份種植的第三批番茄,才讓他看到了希望。因為有了種植經驗,技術也相對成熟,這批水果番茄個個果香十足、圓潤飽滿、皮薄肉“沙”,口感好、甜度高,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我不夸張地說,現在我們種的番茄口感好,在業內是數一數二的?!蓖魝ゲǜ吲d地表示,如今基地一畝地一季能產2000公斤水果番茄,一年可以種兩季,預計每畝年產值可達4萬元。
“我們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人氣也越來越旺,我就想讓村里有自己的特色產業,讓游客來游玩能有特色產品帶走?!眻F石村優美怡然的自然風光、日漸興旺的鄉村人氣也讓汪偉波有了十足的創業底氣和把握。
從最初的7畝地試種植到如今的34畝地,汪偉波把種植規模擴大后,在番茄品種上除了浙櫻粉、黃妃、高糖柿子、禾福等,還嘗試種植了黃瓜、辣椒、水果玉米等經濟作物,“番茄基地不一定全部都種番茄,它可以實行多品種種植,這樣一年四季都有農作物在地里,我想把這里打造成一個精品果蔬園?!?/span>
除了傳統的市場銷售,汪偉波還拓展了新路子,面向游客開展采摘游項目,大棚提供對外采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游玩,也進一步提高了水果番茄種植基地的名氣。這不僅為汪偉波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益,還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讓團石村的集體經營收入有了穩定的來源。
“現在,整體規模是43畝地,估計能增加20個當地農民就近就業。女工工資一般是100元一天,一個月是3000元左右,20個人一年就可增加近60萬元的收入?!蓖魝ゲㄐ判臐M滿地表示,用小果子撬動大產業,不僅可以富村莊,更能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如今,在風光旖旎的“兩江走廊”核心區團石村,“種植+采摘”“農業+旅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也正提上逐步推進的日程,汪偉波這位致力于家鄉“三農”事業的“80后”青年,正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托起鄉親們的美麗田園“共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