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鎮塔石村原名石村,也稱塔石頭。早年塔石頭及其周邊村莊有五大家族,流傳有“七廳五姓”之說。
童姓是塔石村的一大姓。塔石村童姓來源有兩支,一支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自橫山后徐遷入,另一支系南宋德祐年間(1275-1276年)從江山城南七里橋頭遷入?!妒逋献谧V》載:“元輔子必大,字其昌,南宋德祐年間舉為江山令,不三月辭歸,而移居濲北之石村,為其始祖?!鼻宄瘯r,童姓成為塔石的一大望族,而童必大一支后裔人數相對較多。
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塔石童姓后裔為顯示家族實力和方便家族議事、祭祀先祖等,與附近村莊的結拜異姓兄弟相繼建成了7個大廳,分別是:塔石童姓的大塢廳、七文廳、天沿廳,黃姓的柏樹廳,方家方姓的方家廳,水角錢徐姓的水角錢廳和錢家錢姓的錢家廳,人們稱之為“七廳五姓”。七廳建筑考究,雕梁畫棟,氣勢恢宏。七廳中建筑面積最大的數童氏天沿廳,有1300多平方米,而黃氏柏樹廳出了大官,品階最高,故廳前豎有旗桿,來到廳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
歷史長河中,塔石童姓中有入朝為官的,有從醫從教的,有從軍戍邊的,也有務農經商的。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童氏族人中也有不走正道的。相傳,清咸同年間(1851-1874年)大塢廳童姓中有一太公因淪為強盜而被家族賜死。這位太公自幼習武,憑著一身高強的武功闖江湖做生意。在一次與他人做一筆生意時,因遭對方算計,血本無歸,導致生活窘迫,他和帶出去的幾個同鄉常常忍饑挨餓。有人勸他返鄉,另尋生計,但這位太公好面子,不肯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回鄉。于是,他帶著幾位同鄉竟干起了綠林好漢的勾當,數年間便發了橫財。每次回家,他都出手闊綽,村里人都以為他在外面做生意發了大財。
一次,童氏天沿廳的一位太公挑著綠豆擔外出做生意,在路經一處人煙罕跡的深山時,突然從樹林中竄出幾個蒙面人把他劫持了。這位太公知道是遇上了強盜,為保住性命,也不敢反抗,只得跟著他們上山去??熘辽巾敃r已近黃昏,一座豪華、氣派的房屋赫然在目,房屋走廊上還掛著印有“童”字的四只大燈籠。這位太公心想:這強盜頭不會是童姓人吧?一會,只見一位身著黑色對襟上衣、身材魁梧的壯漢從里屋走了出來。天沿廳太公一看,這不是大塢廳的童姓太公嗎?他怎么會在這里呢?四目相對,大塢廳的童姓太公也是一愣,沒想到連自家人也搶上了,感覺很是尷尬。大塢廳太公連忙招呼天沿廳太公進屋入座,吩咐好酒好菜端上桌,熱情招待。席間,大塢廳太公與天沿廳太公談了他上山做綠林好漢的種種無奈,并給了天沿廳太公一個大大的紅包,請他回家后千萬別把他做強盜的事告訴鄉親。
第二天一早,他親自將天沿廳太公送下山。冬至節前,大塢廳童姓太公回到老家參加祭祖,并給族中老人每人一個紅包,儼然大老板。冬至這天,大塢廳的族人在大廳舉行晚宴,這位太公被安排在一張長條桌的一邊就座,背靠墻壁,其對面則坐了10位年輕的童姓后輩。年輕后生輪流頻頻向他敬酒,到后來有幾個后生竟有了醉意。突然,“叭”的一聲,一只酒杯落地,10位年輕人立即用雙手盡力將桌子往墻壁方向推,想把太公擠到墻壁壓死。太公明白,自己在外當強盜的事已被天沿廳的太公告知族人了。他伸出2個手指,一發力將桌子推向了年輕人一邊,慢慢站起來,對著眾位族人說:“這幾年我在外面確實做了有辱童姓祖宗的事情,但我從未傷及過他人性命。既然家族不能容我,我會自行了斷的,還望眾位族人能照顧好我的妻兒老少?!闭f完,他自顧自連著喝下幾大碗酒,把自己灌得爛醉。接著,族人們按照他的吩咐將他放進一個竹籠內,由4位青年抬到村西面的上衣次塘塘壩上。這位太公知道已在塘壩上了,就自己滾落水塘里,沉入水底。這位太公死后,大塢廳的族人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把他埋葬在村西面的八崗山上,全村人都來送葬。自此之后,塔石頭童姓人家在松陽至建德梅城一帶做生意的,歇息時將號有“童”字的扁擔往墻壁上一靠或往地上一插,就能免遭搶劫或欺負。
當然,大塢廳童氏歷來人才輩出。清朝末年的秀才童希圣,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獨具眼見。他在家中辦起了私塾,每期招收三四十名學生,為塔石頭早期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而天沿廳童氏也不乏英才。童景山,生于1931年,曾任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發表論文100多篇,著有《化工熱力學》《液體熱物性學》等多部學術著作,并有譯著8部,在高壓流體熱物性等方面頗有建樹。
童景山著書
如今,在塔石頭已不見了當年“七廳”的遺跡。天沿廳毀于抗戰時期,是最早被毀的一個大廳。1942年一天中午,一小隊日本鬼子竄到塔石,來到天沿廳附近的一家小酒店用餐,酒足飯飽后起身就走。酒店老板攔住他們要求付飯錢,一個日本鬼子兇狠地向酒店老板開了一槍,可憐酒店老板當場倒在血泊之中。這令塔石頭有血性的漢子極為氣憤。殺了人后,那群鬼子若無其事地走了,有個鬼子落在后面在小巷口小便,幾個村民趁其不備將他殺死扔進天沿廳后面一個稱為后塘的水塘內。日本鬼子集中點名時,發現少了一人,四處尋找未果,竟用火點燃了天沿廳,天沿廳及隔壁的米行、南貨店、藥店頃刻之間化為灰燼。解放后,其他幾個大廳成為大隊碾米廠、醫院、學校及生產隊集體用房,因失于管護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被拆除。
